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智能控制研究
针对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的电机助力控制提出了一种智能控制方法,该方法包含利用助力电机特性曲线方式来计算助力电机目标电流的上层助力控制策略和利用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神经网络与BP学习算法(back propagation)对电流设计的闭环控制器的下层电机控制两个部分。最后利用实验台架数据进行了仿真研究,与实验台架中采用的传统PID控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智能控制方法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和平稳性,提高了助力转向系统的鲁棒性和自适应能力。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自动泊车系统高精度辨识车位的方法
为解决城市道路条件下基于超声波雷达传感器的自动泊车系统存在的车位识别率不高、可识别车位类型较少、车位检测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高精度辨识泊车位的有效方法。通过多个超声波雷达和视觉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实现泊车位边界的高精度探测。利用2个超声波雷达先后探测库位内部的疑似障碍物,提出疑似障碍物绝对速度计算方法。设计了泊车位识别模糊控制逻辑,结合视觉传感器检测出的车辆朝向和停车线等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处理,能够识别多种类型的水平和垂直泊车位。最后,进行了多种车位场景下的实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泊车位辨识方法能有效识别多种类型的泊车位,识别率高,与仅采用1个超声波雷达和仅使用摄像头检测泊车位的方法相比优势明显,能提高自动泊车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基于智能算法的HEV用阿特金森发动机油路及动力系统平均值模型实时辨识方法研究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用阿特金森循环发动机具有高压缩比和大进气行程,有别于常规发动机,特别适合于HEV对发动机工况的要求。以某款4缸16气门发动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油路和动力输出平均值模型。对发动机36个结构参数进行了测量,并采集了不同工况下270组发动机的127个运行参数,首先进行了小波滤波,其次通过构造超定超越方程组,利用最小二乘法及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然后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寻优计算,最终辨识出了该发动机油路及动力输出子系统平均值模型的28个待辨识参数。所提出的模型辨识方法和辨识结果可进一步应用于HEV用发动机及整车系统的实时控制,以解决发动机在使用过程中因老化及性能变化导致整车控制策略不能实时调整,使得HEV节能减排效果恶化的难题。
黄勇
黄勇,博士,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高级工程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车分会秘书长。
赵立金
赵立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标准部部长,研究方向为汽车战略规划、产业前沿技术等,负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团体标准、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工作,在电动汽车产、学、研合作方面为行业做了大量工作,参与制定了多项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团体标准。
赖晨光 教授
赖晨光,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日本东北大学航空宇宙工学专业博士毕业,以研究支援者和博士后研究员身份在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工作多年,现为重庆理工大学汽车学院教师,日本东北大学共同研究员。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エネルギー?産業技術総合開発機構(日本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 “空气列车研发”、日本东北大学 “汽车空气动力学优化”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多篇被SCI、EI等索引收录。研究方向: 汽车和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车身设计与优化。
陈红旭
陈红旭,宜宾丰川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博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访问学者,已有10余年电动汽车多档变速器研究和开发经验,针对电驱动机械变速器换档过程时间长、冲击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零转角差”的“无冲击换档”控制方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称号和荣誉。
陈全世 教授
陈全世,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清华大学汽车研究所所长、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电动汽车分会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电动汽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建设部城市车辆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府顾问等。
陈平
陈平,博士,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负责人,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新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能源国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理事,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专家。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设计、整车控制策略等领域,拥有日产汽车、长安汽车、北京汽车20余年研发经验。
兰风崇 教授
兰风崇,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围绕汽车车身结构与安全、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开发等技术领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和国际合作项目、广东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以及广东省发展改革委重大专项等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拥有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4部,荣获各类科技奖项4项。
罗玉涛 教授
罗玉涛,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电动汽车研究所所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车分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人选。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动汽车的动力与传动系统、车载动力电源系统等的理论、设计和控制。
刘毅
刘毅,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副院长,负责研究院业务拓展、投资和产业转化。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2015年初参与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创建工作至今。曾参与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多个智能电网重点项目,参与了国家电网电动汽车服务公司的充电网络建设、储能云建设工作。
杨世春 教授
杨世春,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智能车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动汽车能源动力系统总成集成设计方法、优化理论及复杂机电系统耦合控制理论。
魏学哲 教授
魏学哲,博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汽车电子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建模、动力电池管理和基于储能电源的电能变换等。“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核心技术”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多源动力总成集成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3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张俊智 教授
张俊智,博士,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动汽车创新联盟理事,北京市新能源汽车技术专家组专家,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车用混合动力系统、制动能量回收和动力系统高精度动态负载模拟测试等。
黄云辉 教授
黄云辉,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技部“863”计划材料领域主题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评审组专家,“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锂离子动力与储能电池、钠离子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温旭辉
温旭辉,博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SAE和IEEE会员,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委会主任委员,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主要从事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技术研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
柳葆生 教授
柳葆生,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82年获得吉林工业大学矿山机械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西南交通大学起重运输机械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法国CACHAN高等技术师范应用构造力学深入研究文凭(DEA),1992年获得巴黎第六大学固体及结构力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99-2001担任弗朗什-孔泰大学邀请教授。2001年受邀担任法国国立高等力学与微技术工程学院名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 粉末注射烧结成形的建模、实验与数值模拟;(2) 多相流填充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算法研究;(3) 金属和陶瓷粉末烧结的建模和数值模拟;(4) 微细金属注射成形注射工艺及粉末偏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5) 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和理论。
秦小龙 教授
秦小龙,韩国庆尚国立大学理学博士,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自动化学会-粒计算与多尺度分析专委会理事,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得者(排名第一)。先后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彰化师范大学,韩国庆南大学,沙特国王大学,吉达大学等担任访问(客座)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泛函分析与最优化理论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已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4项省部和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并担任JNVA,FPTA,NFAA,JNSA,JNFA,等国际期刊编委工作。
周 勇 教授
周勇,男,国际汤森路透ESI高被引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财经大学数学学院院长,浙江省特聘教授(钱江学者)、浙江省“数学创新团队”负责人。一直从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与不可压流体的数学理论研究。近年来已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所发表论文被国际国内同行他引1500多次。周勇教授曾获得中国数学会“钟家庆数学奖”,浙江省“青年科技奖”,上海市“科技创新市长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并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
沈 波 教授
沈波,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03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应用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3月毕业于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自动控制与复杂系统研究所担任德国科学基金会(DFG)项目研究员。出版第一作者英文专著1部,发表SCI论文50余篇,SCI他引1700余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项目等4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德国科学基金会(DFG)等国内外项目3项,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曙光计划和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1项,2015、2016和2017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称号3次,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担任IEEE控制系统协会会议编委会(CEB)副编辑及8个国际期刊的副编辑/编委,IEEE高级会员、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亚洲控制协会会员、上海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系统仿真学会智能物联系统建模与仿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控制与系统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云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工作常务委员会委员等。
谷长栋 副教授
谷长栋,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表面处理、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腐蚀与防护、金属纳米晶、离子液体等方面的研究。
成少安 教授
1963年生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博导, 曾在西班牙巴斯克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任访问教授和高级研究员,连续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荣获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2015年、2016年中国高被引科学家。 主要从事生物质能源和氢能开发、环境微生物电化学、废水处理和能量回收技术,二氧化碳能源转化等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科技计划,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KAUST国际重大研究规划等项目二十余项。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PNAS)、 Environ. Sci. Technol.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40余篇,论文被他引8000余次,13篇论文成为ESI环境与生态学科高频被引论文, 合作出版英文专著2部,获美国发明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20余项。
李永明 教授
辽宁工业大学教授,现为IEEE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ociety高级会员,International Neural Network Society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自适应动态规划与强化学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智能控制领域著名SCI检索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uzzy Systems》和《Neural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编委。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辽宁省教育厅优秀人才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目前在《Automatica》、《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90余篇,其中SCI一区论文40余篇,工程领域ESI高被引论文31篇,热点论文7篇(截止2017年12月)。2015年发表在国际智能控制领域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的论文获国际计算智能协会杰出论文奖。2篇论文分别入选2014年和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Google学术引用5000余次。2015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担任多个国际权威期刊的审稿人,并获《Fuzzy Sets and Systems》、《IET Control Theory & Applications》、《Applied Soft Computing》等6个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杰出审稿人奖。
田波 高级工程师
田波,男,博士,高级工程师,1965年4月生,重庆秀山人。现任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1986年7月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山机械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5月毕业于重庆大学矿山机械工程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12月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历任重庆市机电设计研究院组合机床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院长助理、副院长,重庆市巫山县副县长,重庆市忠县副县长,山东省新泰市副市长(挂职),中共忠县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忠县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兼)。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2部。主持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1项。
徐泽水 教授
徐泽水(1968-):国际模糊系统协会(IFSA) 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4-2017连续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2014-2016蝉联计算机科学领域榜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四川大学、东南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决策理论与技术、信息集成理论和聚类算法、模糊数学与优化算法等研究,系统地创建了复杂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体系。 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Knowledge-Based Systems》、《Information Fusion》、《Fuzzy Optimiz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等40份国内外期刊编委、顾问编委、副主编或主编,《Management Science》等280份国内外期刊审稿人。由Springer出版英文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SSCI和SCI收录39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66篇,被引40000余次,论著H指数104。2017年11月,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的3084名科学家中,排名第14位;在工程学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的8250名科学家中排名第299位。
麻彦龙 教授
麻彦龙,男,1978年生,甘肃庆阳人。重庆市“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硕士生导师、材料分析测试中心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重庆市科青联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金属材料常温腐蚀与防护理论与技术领域研究,在铝合金的化学表面处理、阳极氧化、腐蚀机理、微观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空中客车公司(Airbus UK)委托项目、萨帕集团(Sapa Group)委托项目等10余项。
祝峰 教授
电子科技大学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教授,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祝峰教授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系统工程硕士,现还担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中国自动化学会粒计算与多尺度分析专委会主任,《自动化学报》编委,《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委。2015年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周树锋 教授
1986年南昌大学医学本科毕业,中山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2001年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毕业。1989-1995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担任住院和主治医生。在奥克兰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2001-2002)。从2002到201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昆士兰理工大学和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高级讲师、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0年8月归国前,一直担任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药学院教授、主管科研的副院长、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化工、药理学与新药开发、化学生物学及纳米靶向药物输送。已经研发或者正在研发多个一类新药如Vadimezan (DMXAA)、Ganoderma、NKI-79805及NKI-79812等。已发表430余篇SCI论文,总他引次数超过22,000次,H因子为68,出版英文专著17本。入选2014、2015、2016及2017年科睿维安全球药理学和毒理学1%最高被引用学者。已经培养30余名博士生、25名博士后、30余名硕士生以及110余名访问学者。担任多家世界知名大学客座教授。
李 彦 教授
李彦,男,教授,湖南岳阳人,出生于1976年10月,博士生,现任重庆理工大学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网络与软件、企业信息化。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管理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会员,重庆市发改委信息化方向专家库专家。近五年来主持主研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3项,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24篇,出版专业著作10部。
李 波 教授
李波,男,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博士后,重庆理工大学理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信息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完成国防预研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重庆市企业信息化重点项目等课题1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目前在研项目5项,科研经费40余万元。
叶明 研究员
叶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工程师,重庆理工大学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伯恩分校,访问学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如机械工程学报等发表论文30篇,授权专利5件,获得2008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排名第8),2010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排名第8),获得2015年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3)。
孙 力 研究员
孙力,博士,研究员,1961年出生。1989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获博士学位;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目前从事电动车辆动力系统建模与仿真、辩识与控制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
卢剑伟 教授
卢剑伟,男,1975年12月生,山东青州人,博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九三学社中央青工委委员,九三学社合工大基层委主委,合肥工业大学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第十二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杨志永 教授
杨志永,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手术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导航系统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控重大专项等课题20余项, 发表SCI论文50余篇。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称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
尹 珅 教授
尹珅,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自然科学博士。主要从事数据驱动诊断与控制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在相关领域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5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担任10余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客座主编。曾获NAMUR AWARD (2012)、IEEE工业电子学汇刊最佳论文奖(2015)、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6)。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6)、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6);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7)。
杨明波 教授
本刊编委、教授,重庆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镁合金专委会委员、重庆市材料学会理事、重庆市铸造学会理事、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科学技术研究院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先进轻合金材料(镁合金和铝合金等)的设计、制备及其铸造成形技术研究。
朴孝勳 教授
本刊编委,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后,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主要从事硅基纳米光子器件与集成、高速数据链路的光子互连 、用于二维和三维芯片的纳米电子和光子电路等方面研究。
韩永南 教授
本刊编委,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博士,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韩国5G论坛指导委员会主席,曾任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车载技术会议(IEEE VTC)首尔分会主席。主要从事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访问规范(物理层、协议),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无线电资源管理和系统优化研究。
李昌熹 教授
本刊编委,韩国科学技术院教授, IEEE fellow、高端外国专家项目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量子信息(例如量子密钥分配)、高达100 Gb / s的端口不可知WDM收发器 、 接入网WDM技术标准化等研究。
李克强 教授
本刊编委,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电动汽车(EV)整车动力学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郭占虎 教授
本刊编委,美国田纳西大学Integrated Composites Lab(复合材料实验室)主任,长期致力于功能化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光致发光和电子器件等智能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张新亮 教授
本刊编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全光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
刘杰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应用技术学院院长、党总支书记。1988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特种力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分配到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机电系机械制造教研室工作。2006年聘为机械制造教授。历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基础系计算机教研室主任、计算机中心副主任、信息管理系副主任、重庆工学院商贸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重庆理工大学商贸贸信息学院院长,现任重庆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院长。主编教材2部,承担和参加科研项目15项,公开发表论文24篇。
陈渝光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1990—1992英国 Teesside Polytechnic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中国兵工学会、重庆电机工程学会、重庆市电子学会会员。重庆市招生自考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成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智能控制与系统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
肖蕙蕙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人事处处长。长期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研究。获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汽车工业科学进步四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三等奖一项。
林治华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科研处处长, 重庆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免疫协会终身会员,重庆市免疫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免疫信息学专委会主任,重庆市生物医学工程协会理事。主要从事免疫信息学、基础免疫学及药物设计学等领域的研究。重庆市“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与化学生物学”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药学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获得了2009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排第8);200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排第1);2008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第4);2005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排第6)。
邓国红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研究生处处长。研究方向:车辆工程。参与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科技项目、重庆市教委项目和与大江工业公司合作研究项目等三十余项纵横向课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多篇被SCI、EI、ISTP等索引收录。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以上奖项共3项。
廖林清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教务处处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汽车工程学会理事,车辆工程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车辆模拟与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近五年来完成省部级教改项目8项,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教改和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5部,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获授权专利10项。
刘小康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时栅传感及先进检测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重庆市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重庆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重庆市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量精密测量、智能仪器、微纳传感理论与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彭东林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首批学术学科带头人,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学位委员会第2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机电一体化、精密测量技术与仪器和智能传感器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5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在国内十余家大型国有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其中装备于我军最新一代反坦克导弹战车的“全微机化检测分析系统”(该战车参加了建国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被国家科委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该项目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郭晓东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齿轮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车辆传动技术、复杂曲面智能化制造与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获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赵明富 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传感技术分会委员)、重庆市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重庆市首批企业科技特派员,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负责人,重庆市科研创新团队(现代光电检测技术及传感器)带头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带头人,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接口技术)负责人。 研究领域:信息获取与处理、光纤传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郑一敏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医药产业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中药生产技术标准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现代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食品安全协会常务理事,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863科技计划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专家,科技部科技特派员。
杨武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多次荣获重庆工学院优秀教师和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
程新跃 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匈牙利国立德布勒森大学(University of Debrecen) 博士,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理工大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数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数学评论)》评论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hematics》、《Differential Ge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s》、《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等著名国际学术刊物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审专家。
李山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院长。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主要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的研究。获重庆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全学军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完成各类科研项目20多项,获重要鉴定成果5项,国家专利9项,发明专利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2009年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科研团队现承担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6项。
杜长华 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国家仪表材料工程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材料产业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国家人事部专家中心顾问委员,国家有色金属工业首批学术带头人、重庆市第二届学术带头人,重庆理工大学“电子功能材料与先进连接技术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博士点建设”电子功能材料及其物理化学方向学术带头人。
张新益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团委干事、副书记、书记及党委学生工作部(政教处)副部长(副处长)、部长(处长),重庆建筑大学房地产管理处处长、副校长及重庆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管理办公室主任。现任中共重庆理工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
何建国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重庆市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322人才工程人选。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1项,出版专著、教材9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获得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7项。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重庆市 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重庆市精品课程、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审计学会副会长、重庆市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许洪斌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重庆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20余项。兼任全国高校制造技术与机床研究总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特种加工分会理事长,重庆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黄伟九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和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 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首批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322”人才计划第二层次人选,重庆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功能材料、材料摩擦学,涂层和薄膜制备,精细化学品制备。
邓明 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重庆市名师,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家级特色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塑形成形及模具技术,在精冲技术方面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兼任全国塑性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教育协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锻协精冲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米林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车辆工程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机械信息的测试与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全国高校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态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齿轮机床分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高等学校机电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
李志雄 书记
本刊编委会主任,重庆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党委书记,重庆市三次、四次党代会代表,四届市委委员,市二届、三届人大代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硕士。
殷国栋 教授
本刊编委,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殷教授2011-2012年国家公派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系、汽车研究中心合作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动汽车控制、车辆动力学建模及控制、机械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智能容错控制等。现主持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及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等科研项目,以第一作者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SCI收录13篇,EI收录29篇)。
高桥隆行 教授
本刊编委,日本东北大学控制工程博士,日本福岛大学现任教授; 2010年至2014年任日本福岛大学副校长;2011年获日本机器人学会最佳论文奖;研究领域包括人力支持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等。
金钟焕 教授
本刊编委,韩国科学技术院首席教授,机器人足球之父;韩国科学技术院首席教授,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兼职教授,菲律宾德拉萨大学名誉教授、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至2006年任韩国科学技术院机器人学项目带头人;IEEE T.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和 IEEE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Magazine 副主编;韩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进化计算分会理事长; FIRA 和IROC 创始人和现任主席;1997年曾获韩国共和国总统颁发的“科学与技术奖”。
田光宇 教授
本刊编委,“车辆工程”栏目主持人,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车辆与交通研究所副所长,德尔福-清华汽车系统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电动汽车整车集成与控制、电池系统应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胡远志 教授
本刊编委,“车辆工程”栏目主持人,重庆理工大学教授,车辆工程学院院长,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主要从事汽车主被动安全、CAE技术和耐久可靠性技术研究。
石晓辉 教授
本刊主编,“车辆工程”栏目主持人,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重庆市“九五”立功奖章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全国齿轮制造研究会副理事长、重庆市科技顾问成员、重庆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重庆摩托车协会副理事长、重庆市汽车零部件及其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
苏代忠 教授
本刊编委,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进设计制造工程中心主任、联合国国际信息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匈牙利米什科尔茨大学等多所国内外大学的兼职教授苏代忠教授是机械设计、机械传动、基于网络的协同设计与制造、人工智能在工程中的应用等专业领域有高声造诣的著名专家。参加2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组织工作,担任会议主席、副主席、国际主席、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被多家重要国际学术期刊聘请评审稿件,包括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刊、国际机械机构理论联合会会刊等刊物。2003年获得英国大学工科教学创新金奖。
李雪 教授
本刊编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信息技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挖掘,多媒体数据安全,智能信息系统,在数据挖掘及智能信息系统领域发表了超过100篇研究论文,是ACM、IEEE及SIGKDD会员,ADMA’05~07 PC Chair,Journal of Advanced Internet of Things (JAIT)副主编。
刘知青 教授
本刊编委,北京邮电大学教授。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4年12月毕业于美国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函数化程序语言、操作系统。目前研究方向为系统安全与智能软件。
李映辉 教授
本刊编委,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主要从事结构振动与控制,工程结构数值仿真,结构非线性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SCI检索7篇、被EI检索13篇、被ISTP检索3篇;作为项目主持、第一主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总装备部预研基金项目1项,航天“十五”科技项目1项,四川省应用基础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1项。
权龙 教授
本刊编委,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机械电子学科带头人,机械电子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型传感器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为机电液控制工程、机电系统智能控制,电液控制技术。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完成省部级课题及与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20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
何 仁 教授
本刊编委,工学博士,江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特聘专家,首批江苏省普通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江苏省333新世纪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汽车综合节能与环保技术、汽车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
徐心和 教授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计算机仿真与控制,人工智能,足球机器人与智能机器人,离散事件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研究。组织并领导的东北大学“牛牛”队1999年在巴西第四届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中夺得冠军,实现了中国机器人足球在世界杯赛场上金牌“零”的突破。
廖晓昕 教授
本刊编委,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控制与系统理论专家、动力系统稳定性理论领域最杰出的学者之一,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潘亦苏 教授
本刊编委,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多变量有限元法的理论与应用、无网格法的理论及应用、智能材料及结构的力学行为数值仿真、结构强度分析及动力学仿真等研究。
葛运建 研究员
本刊编委,中科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任中科院合肥智能所机器人传感器实验室暨863智能机器人传感技术网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传感研究中心副主任、科技财务处处长、科研教育处处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所长助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
付永领 教授
本刊编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科技新星;获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8项,荣立部级个人三等功1次,有8项专利技术。
沈轶 教授
本刊编委,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物流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系统工程学会秘书长。长期从事控制理论与系统科学的科研和教学,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舒红宇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大学车辆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振动学、车辆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电子与控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的国家和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国际交流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
钟义信 教授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我国信息论专家。长期从事通信理论、信息论、信息科学、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知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在上述领域先后提出和建立“全信息理论”、“全信息自然语言理解理论”、“理解理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理论”、“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人工智能统一理论”以及“机器知行学”理论,出版学术专著 16部,发表论文450多篇。 其中著《信息科学原理》和《信息科学基础》成果先后获得原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黄河燕 教授
本刊编委,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机器翻译、自然语言处理和智能应用系统等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央国家机关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奖励。
扬国为 教授
本刊编委,青岛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青岛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可拓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神经网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查向东 教授
本刊编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与中国药检所联合培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博士,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基因克隆、分子多样性研究、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
李玉成 教授
本刊编委,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学博士,南京大学地质系博士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长期从事现代生物和化石的同位素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现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特别是地质微生物作用研究,在生物集群绝灭与环境演变,湖泊环境演变和湿地环境污染物示踪,蓝藻资源化等领域, 在国内有较高学术地位。
杜一平 教授
本刊编委,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算法研究、近红外和拉曼光谱分析方法和仪器研制、生物蛋白组学数据挖掘、蛋白质组的生物质谱分析等研究工作。
孙富春 教授
本刊编委,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助理,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兼任大连海事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Neural Networks》,《Soft Computing》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Systems》编委,IEEE 控制系统学会国际会议编委会编委,IEEE控制系统学会智能控制技术委员会委员。
王兰 教授
本刊编委,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分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细胞与分子显微技术分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山西省动物学分会常务理事。
马天飞 教授
本刊编委,博士,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汽车动力学和NVH性能分析与控制方面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车内噪声的分析与预测,整车动力学的仿真与测试,底盘减振、隔振元件的性能研究,底盘零部件的疲劳寿命分析。
程越 教授
本刊编委,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教授。重庆理工大学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外籍专家,兼任沈阳越士达汽车无级变速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Prof. Dr. Dieter Nazareth
本刊编委,兰茨胡特应用科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慕尼黑技术大学讲座教授,宝马汽车公司电子发展部“CAE / CASE Methods”项目负责人,Dr?xlmaier集团电子/电器产品语音智能中心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AuSEG汽车软件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软件工程。
高晓智,芬兰Aalto大学教授
本刊编委,芬兰Aalto大学自动化与系统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从事智能计算方法的理论及其应用研究,提出了多种新型智能计算模型和算法,研究了多个智能计算在优化、控制、测量、预测、数据挖掘、信号处理和故障诊断中成功应用的工程实例。
肖南峰 教授
本刊编委,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横浜国立大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智能计算机”科研团队负责人。2001年9月至2002年9月在澳大利亚Deakin大学从事仿人机器人研究。作为主持人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广东优秀科技专著出版基金会出版基金、华南理工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学科建设基金等20余项课题的研究。
卫志农 教授
本刊编委,河海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电气学院副院长,河海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运行、分析与控制,输配电系统规划 ,分布式发电及并网 ,电力市场的理论与应用,以及电力系统可靠性研究。
王勇勤 教授
本刊编委,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机械工业局特等奖1项,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于秀敏 教授
本刊编委,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获教育部/通用汽车公司“通用汽车创新人才奖”一等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五十周年突出贡献奖。兼任中国内燃机学会汽油机煤气机分会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发动机分会副主任等。
Rainer K. Zawadzki
本刊编委,泰国皇家理工大学教授,新墨西哥大学、中央新墨西哥社区大学、南方城郊大学等8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组分、化学工程、英语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教学成果丰富,特别是在社区大学面向工艺过程的引导咨询方面成绩突出。
蹇开林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市力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结构动力学、多体系统动力学、结构振动与控制、结构动力优化以及流固耦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何华灿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北京邮电大学特聘教授、博导,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主任,《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编委,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泛逻辑学。
欧恒安 博士
本刊编委,英国诺丁汉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机械材料及制造工程系副教授,兼任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自2006年起任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评委和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 研究项目通讯评审。
沈忠民教授
本刊编委,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普渡大学教授,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数学部几何分析项目主任。
布朗·霍布斯教授
本刊编委,现任格拉摩根大学副校长,曾任提兹赛德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在提兹赛德大学期间,布朗霍布斯在土木工程、法庭及灾害管理以及建筑施工工地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教学、科研及咨询工作。布朗霍布斯拥有特许工程师资格,是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会员、皇家艺术学会会员。
王海林 教授
本刊编委,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车辆工程系主任。中国汽车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道路交通运输协会专家委员,广东省经贸委汽车行业特聘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
徐中明 教授
本刊编委,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重庆市公路学会理事, 重庆市压缩天然气行业协会理事,重庆市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专家组成员。
张显库 教授
本刊编委,大连海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兼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负责人。主要从事船舶运动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计算机仿真、载运工具的控制、复杂系统建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王良模 教授
本刊编委,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召回专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公路学会车辆分会副主任委员。